-

法瞳时评|双十二刚过,热心“客服”打来电话,要求退货还给3倍赔偿?小心“馅饼”变“陷阱”!

双十二刚过,就有不少市民向记者爆料称,收到自称“某某电商平台客服”的电话,对方称产品有问题,要对产品进行回收理赔,“客服”知道购买人的所有购物信息,还主动致电要给3倍赔偿。

近日,济南不少市民就因此中了招,其中还包括不少年轻人。经记者调查发现,济南许多网友近日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他们接到的诈骗电话中,客服所用的话术大都相同,所用的电话大都来自私人电话。此外记者还发现,被诈骗的受害者不仅是中老年人群,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中了招,有的甚至被骗数十万。

骗子或通过引导一步步让网友开通支付宝或者微信的某项功能,从而骗走用户的钱,或让网友登陆看上去与正常网页无异的诈骗网页,登记个人信息,当网友按照网页提示填写好银行卡等个人信息之后,骗子就会立刻在后台操作,转走网友的钱。

循循善诱、黑洞无底,为何被诈骗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?如今,人们的手机短信逐渐变成了“广告接收器”般的存在,各种弹窗广告、垃圾短信、电话,附带着各种福利链接,引导网友一步步点击。这些信息真真假假,无法用肉眼直接分辨,这也就造成了即使很谨慎,也容易掉坑的现象。真的不怕,假的不怕,最怕真真假假无法辨别。而根据经验得知,受害人之所以对这些骗子的话深信不疑,主要是假扮客服的骗子能够准确说出受害人的购物信息。

那么客户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呢?在购物的时候,我们经常会发现平台客服会义正言辞的回复客户说,自己不会泄露客户的任何信息。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?之前网上曾报道过一起相关的案例,警方在通报中表示,这些客服骗子为了获取客户的个人信息,进行非法诈骗,竟然临时应聘到快递公司,之后在整理快递包裹的过程中,记下网友信息,拿到网上售卖。除此之外,随意乱丢的快递外壳也是泄露用户信息的罪魁祸首。

随着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正式实施,国家也加大了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。今年11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正式施行,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性、综合性法律。其中明确: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、滥用人脸识别技术、大数据杀熟等。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在个人信息处理者义务里面也特别提到,在处理个人信息的时候,应当对这些个人信息进行相关操作,像加密、去标识化等。

遇到诈骗须谨慎,小心“馅饼”变“陷阱”!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,国家也加大了对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,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,依然有不少犯罪分子铤而走险窃取公民个人信息。这些骗子窃取到网友的信息之后,除了直接在网上售卖获取金钱之外,还会用于定向的营销赚钱,而大部分骗子都会利用客户的信息进行诈骗,从而让网友蒙受损失。

这就要求各平台要持续加强内部的个人信息安全。网友在丢弃快递外壳的时候,要划掉自己的个人信息,最好在填写信息的时候,不要使用真实姓名和性别。在接到“客服”的退款电话时,一定要在正规平台上找客服反复确认。假的真不了,真的假不了,不贪心、不轻信、不汇款。不要随意扫二维码,不要随意点网站链接。若是受骗,要第一时间拿起法律的武器,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